我不是什么文藝工作者,只是普普通通的企業最基層的一名員工,茶余飯后,沒有什么特殊愛好,喜歡看看閑書和電視節目。
記得上中學時,家住農村,當時家里還沒有電視。暑期炎熱的下午,拿一本爸爸已翻閱過的小說月刊,坐在門前的樹蔭下,一個下午竟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。小說月刊陪我度過了一個個寒暑假,讓我的假期生活充實而快樂。隨著電視的普及,我們為了能看上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,早早地吃過晚飯,靜靜地等候在電視機旁,每天都期盼著這刻的到來。
書和電視節目類文藝作品是我的好伙伴,儼然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,她們和我同甘共苦。心情不好的時候,是書中的話語開導我,安慰我,讓我有了戰勝困難的決心,是她們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,引導著我的一言一行。
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文藝。放眼當下,有些文藝節目,為了單純追求收視率,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,題材雷同,甚至互相抄襲。光是以離婚為題材的電視劇,就有很多。如《中國式離婚》、《離婚律師》等等?炊嗔诉@樣的文藝作品,讓人審美疲勞、乏味。甚至讓人誤以為離婚是當今的主旋律,不離婚的人倒好像有點不太正常了。長期這樣的文藝熏陶,我看不離婚的也想離婚了,不免帶壞了整個社會風氣,更別談婚姻美滿,家庭幸福,社會和諧了。
文藝作品對我們的生活,對我們的社會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,我們的幸福生活,社會的和諧穩定要好的文藝作品來引導。這正如習總書記所說:“文藝是時代的號角,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,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。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,不要沾滿銅臭氣,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”。這就需要我們文藝工作者,靜下心來,創造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民族,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。
一部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,春季里的清風,能夠啟迪思想,溫潤心靈,陶冶人性,能夠掃除頹廢委靡之風。
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喜愛的作家汪曾祺在散文《故鄉的食物》里有這樣的描寫。
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!有!一定要挑淡青殼的。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。二要挑形狀好看的。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,細看,卻不同。有的樣子蠢,有的秀氣。
汪老的作品讀起來親切自然,他儼然一位和藹的長者在和你嘮家常,樸實的語言,貼近生活,直擊你心靈深處,耐人回味。難怪有句話說得好,樸素——無與之爭美。老百姓喜愛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老先生的作品一樣,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,對家鄉人民真摯的情感。這也正是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所講,一部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與人民同呼吸、共命運、心連心、歡樂著人們的歡樂,憂患著人民的憂患,做人民的孺子牛。對人民愛得真摯,愛得徹底,愛得持久。
文藝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,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。而如今文藝市場魚龍混雜,令人擔憂,就是在這種嚴峻的文藝形勢下,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顯得尤為及時和重要。習總書記的講話就像春雨一樣滋潤我們的心田,道出了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心聲——人民需要好的文藝作品! (財務部 丁傳珍)
